“草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909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遵循学术道德和社会规范,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草学科学知识和现代生物实验技术,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从事草学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开展牧草、功能草等草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利用,进行牧草育种;培育优质、高产、多抗、高抗牧草新品种;研究牧草种子萌发生理过程及规律;研究牧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研究优质高产饲草的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牧草生物活性物质活性的变化规律;草食动物对饲草及其产品的营养性和功能性成分的利用规律及加工调制对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优质饲草饲料及其加工产品对获得优质草食动物产品的配合技术等。
2.“草坪建植与管理”:开展草坪草育种、草坪草的抗逆性基础理论研究、草坪建植管理研究及产业化利用等;进行草坪草引种,草坪草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开发和利用等研究;开展草坪病虫害管理、生长调节剂应用等相关技术研究。研究草地景观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生长与发育、遗传与育种、繁殖、栽培、养护及配置与应用,并对各类人工草坪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
3.“滩涂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重点研究江苏省滩涂资源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探索滩涂草地的改良、轮作、利用等方法;研究适于生态草业、保护性耕作及不同草业生产要求的新模式;研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滩涂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地上部植物功能多样性、地下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等。研究江苏省沿海滩涂草地资源的开发与生态治理方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生学制一般为4年。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按照论文为主、课程为辅的培养方式,强化寓教于研和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所有博士研究生应纳入相应的科研团队和导师组,确保每个博士研究生均有机会参与导师的主要课题,从事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D999X0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秋 | ≥8学分 (专业基础课按研究方向,牧草育种修①或③,草坪建植修①或②,滩涂草地修②) |
D999X002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 | 秋 |
D999X003 | 英语 | 2 | 秋 |
学科基础课 | D019X001 | 现代分子生物学 | 2 | 秋 |
专业基础课 | D019X032 | ①草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 | 2 | 春 |
D019X034 | ②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 2 | 春 |
D019X036 | ③现代草食动物营养学专题 | 2 | 秋 |
选修课程 | 选修课 | D019X031 | 草学研究进展 | 2 | 秋 | 在导师的指导下: 1.至多选修4学分; 2.“*”为跨学科课程。 |
D019X037 | 牧草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 2 | 秋 |
D019X038 | 草食动物营养试验技术* | 1 | 秋 |
D019X039 |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 1 | 秋 |
D019X040 | 草地生态学研究进展 | 2 | 春 |
D019X042 | 草坪学研究进展 | 2 | 秋 |
D019X043 | 草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2 | 春 |
D019X044 | 草类植物种子研究技术进展 | 2 | 春 |
D019X045 | 高级牧草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2 | 秋 |
D019X046 | 植物发育的生化与分子机理 | 2 | 春 |
M999X016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2.00 |
| 在线课程,其中“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必选 |
M999X017 |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 1.00 |
|
M999X018 |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 | 2.00 |
|
M999X021 | 社会创新与创业 | 1.00 |
|
M999X022 | 英语语法和写作风格 | 0.50 |
|
M999X023 | 营养与健康 | 1.00 |
|
M999X024 | 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 | 2.00 |
|
M999X025 |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 | 1.00 |
|
M999Z016 | 工程伦理 | 2.00 |
|
补修课程 | 补修课 | M019X042 | 牧草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
|
| 不计入 总学分 |
M019X049 |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
|
|
M019X057 | 草产品生产与加工 |
|
|
M019X053 | 高级植物发育生物学 |
|
|
学术活动 | 2 |
| 必修 |
出国(境)交流访学奖励学分 | 2-3 |
|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 |
总学分 | ≤16学分 |
六、主要培养环节与考核要求
1.课程学习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一般不超过16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习不少于8个学分,选修课程至多4个学分,学术活动2个学分。博士研究生须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博士研究生的除学术活动外的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中应有过程考核,凡是过程考核不合格者,该门课程判为不合格,不能获得学分。博士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开课和考核;其它课程由学院组织开课和考核。考核方式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确定。博士研究生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
2.学术活动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及时关注和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汇报、交流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成果,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十次及以上,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等。并至少在校级及以上学术会议做2次及以上的学术报告,方能获得相关学分申请毕业。
3.实验实践环节
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以硕士生研究生为对象,进行教学实践、辅导课堂讨论、评价硕士研究生课程报告等。由活动指导教师或学院出具相关证明进行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
(1)“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植物组织培养与基因组学》课程中的4~5个实验。
(2)“草坪建植与管理”: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高级草坪学》课程中的4~5个实验。
(3)“滩涂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牧草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4~5个实验。
4.学科综合考核
学科综合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相关课程学分获得情况,参与实践情况及参与学术活动情况、本学科文献的阅读情况以及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
学院应组成学科综合考核小组具体负责考核事宜,并制定与本学科专业相适应的具体综合考核方案和考核内容。学科综合考核小组应对每位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作出评定。学科综合考核结束后一周内,各学科应将试题、答卷、面试记录、成绩和综合评语交学院存入博士研究生个人档案。
对于学科综合考核发现问题的,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咨询和专门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对不适宜继续攻读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应根据《扬州大学攻读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的规定,建议予以淘汰,直至退学。
5.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考核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综合能力等。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习态度端正;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学科综合考核合格;完成的课程总学分和学位课程学分应该达到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结果共分4个等级,分别为A等(优秀)、B等(合格,继续攻读学位)、C等(警告,提出改正意见)、D等(不合格,建议作退学处理)。考核结果为B等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博士研究生,应给予警告,并要求其给出改正措施,报给所在学院。已经提交改正措施报告的研究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相关院系负责跟踪检查其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6.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及具体研究课题。选题内容应为草学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应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鼓励论文选题纳入导师或导师组的重要科研工作。为了保证学位论文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避免重复已有的工作,博士研究生在进行论文开题报告之前,需在有资质的查新工作站进行论文选题内容的查新。
在开题报告会上博士研究生应就所选课题内容进行详细报告,学科专家组应对报告人所选课题内容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一次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申请同意后重新开题。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应予延期一年。
7.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的一年左右时间内接受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与成果。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须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所属学科,导师对该生的中期报告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对该生已有工作的评价,特别是个人培养计划完成情况,该生的表现,以及对后续工作的预期评估。
各二级学科方向应组织由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人参加的3~5人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对本学位点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进行中期检查,其形式可结合研究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可根据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报告和导师评价,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可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对于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不合格者,经学院审议和研究生院复议,确认不符合博士研究生资格认定条件者,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按博士肄业处理。
8.论文预答辩
在学位论文答辩2个月前由学科组织本专业3~5名专家就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对答辩申请人进行预答辩,确定如期答辩、延期答辩或不能答辩。延期答辩者,须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修改,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答辩。不能答辩者,须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修改,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答辩。两次预答辩不通过者,根据学校相关规定不再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9.论文评阅
论文评阅、答辩与学位申请等工作的具体环节和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由学校送审,评阅人至少3人,均须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
10.论文答辩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5~7位(人数组成必须为单数)专家组成,其中二分之一以上专家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且成员中至少有2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另设秘书1人,须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学位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包括审阅论文、评定论文、提出学术评语,对论文是否通过答辩、是否建议授予学位进行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秘书应对会议内容做详细记录或录音。答辩时,如有两名以上委员缺席,则不能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情况,商定论文评语,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到会人员须为单数)表决论文成绩和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议。论文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建议授予学位的决议须经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论文评语并宣布表决结果。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后,提交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扬州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试行)》(扬大研院〔2018〕32号)执行。
附录一:核心课程描述
1.“分子生物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DNA的复制形式与特点、DNA的转座、遗传密码的破译、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转、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参与原核、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各种元件,DNA甲基化、蛋白质磷酸化及各种不同环境因子对基因活性和基因功能的影响以及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2.“草学研究进展”
本课程主要讲授草学研究的最新原理和技术,牧草产业化与草食畜牧业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草产品加工,现代生物技术在草学上的应用、环境生态问题、草业管理以及草业法律法规等。
3.“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本课程主要讲授草地农业生态学的内涵、发展过程、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界面理论、结构与功能、 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以及系统健康评价是该学科的4个前沿领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存在3个基本界面,即草丛-地境、草地-动物以及草畜生产-经营管理界面,研究发生于各个界面的一系列生态学过程。
4.“现代草食动物营养学专题”
本课程主要讲授草食动物营养研究进展、营养代谢及调控、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畜产品品质、营养与应激、分子营养学和动物营养研究方法进展等,草食动物对草产品的营养性和功能性成分的利用规律及获得优质畜产品的饲草配合技术等。
附录二: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商 | 备注 |
1 | 基因XI | JE Krebs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2 | Springer Handbook of Nanotechnology | Yugang Sun等编著,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 著作 |
3 |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 杨基厚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 著作 |
4 | 智能检测系统与数据融合 | 滕召胜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 著作 |
5 | 草业学报 | 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 | 期刊 |
6 | 草地学报 | 中国草学会,中国农业大学 | 期刊 |
7 | 畜牧兽医学报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 期刊 |
8 | 动物营养学报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 期刊 |
9 | 中国农业科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期刊 |
10 | 生态学报 |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期刊 |
11 | 园艺学报 | 中国园艺学会 | 期刊 |
12 | 植物生理学报 |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 期刊 |
13 | 城市规划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期刊 |
14 | 城市规划学刊 | 同济大学 | 期刊 |
15 | 中国园林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 期刊 |
16 | 应用生态学报 |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期刊 |
17 | 农业工程学报 | 中饭农业工程学会 | 期刊 |
18 | 农业机械学报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 期刊 |
19 | Grass and Forage Science | Wiley | 期刊 |
20 |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 CSIRO Publishing | 期刊 |
21 | Canad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Canadian Science Publishing | 期刊 |
22 |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 Elsevier | 期刊 |
23 |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lsevier | 期刊 |
24 |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American Society of Animal Science | 期刊 |
25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期刊 |
26 | Crop Science |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 期刊 |
27 | Nature及其子刊 | Nature | 期刊 |
28 | Science及其子刊 | AAAS | 期刊 |
29 | Plant Cell |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 (ASPB) | 期刊 |
30 | Plant Physiology |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 (ASPB) | 期刊 |
31 | New Phytologist | John Wiley & Sons | 期刊 |
32 | the Plant Journal | Wiley online library | 期刊 |
33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 Oxford Academic | 期刊 |
34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Elsevier | 期刊 |
35 |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 Annual Reviews, Inc. | 期刊 |
36 |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 Elsevier | 期刊 |
37 |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Elsevier | 期刊 |
38 | Global Change Biology | Wiley | 期刊 |
39 | Ecology | ESA | 期刊 |
40 | Ecology Letters | Wiley | 期刊 |
41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 Wiley | 期刊 |
42 | Plant and Soil | Springer | 期刊 |
43 |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Springer | 期刊 |
44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Elsevier | 期刊 |
45 |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Frontiers | 期刊 |
46 | Applied Soil Ecology | Elsevier | 期刊 |
47 |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 期刊 |
48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Springer | 期刊 |
49 |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 AIP Publishing | 期刊 |
50 | Genome Research | NRC Research Press | 期刊 |
51 | Field Crops Research | Elsevier | 期刊 |
52 | Plant Breeding | Wiley | 期刊 |
53 |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 Frontiers | 期刊 |
54 | BMC Plant Biology | BioMed | 期刊 |
55 |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 Springer | 期刊 |
56 | BMC Genomics | BioMed | 期刊 |
57 | Scientia Horticulturae | Elsevier | 期刊 |
附录三:编写成员
赵国琦、魏臻武、严学兵、刘大林、邬彩霞。